作为人体三大因素之一的培根,是分布在全身尤其是关节、胸、胃、舌等部位,它与全身体液的调节、食物的消化及体液运输等生理机能的关系甚为密切。
1.培根病病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索,即饮食及生活起居。在饮食方面,凡嗜食或多食过食苦味、甘味及凉性重性之油腻食物皆易于致培根病。在具体食品方面,如进食新收成而未十分成熟的麦、豆以及受冰雹打着的腐烂食物,贮戴时间太久的果品、菜类,已经变质腐败的山羊肉、犏牛肉、酥油、脂肪、食物油、坏萝卜、野蒜、陈旧的豆叶等等。凡食物半生不熟,或烧焦,或过量食用黄牛乳、山羊乳、未发酵之乳酪、酪浆、凉菜、生水等等。另外,饮食制度不科学,如暴饮暴食、积食宿食未消而再度进食,均可发生培根病。在生活起居方面,凡住处潮湿或喜卧久卧湿地,衣着单薄又不爱活动,白昼睡眠受寒,以及冬春寒冷季节入水沐浴而受寒,均是培根病之病因。
2.培根病病状
因发生之部位不同而异。但不论何处有培根症,其总的症状都包括如下症状。头昏,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好,消化呆滞,身体缺少热量,故多喜热温而恶寒凉。双眼浮肿,舌头、牙龈及口腔呈淡灰白色,易流鼻涕,痰唾增多。腹胀腹泄,泻下之物也多呈不消化之粘液状。常感乏力而嗜睡,全身关节不灵活,易困倦。脉象多为沉而弱。本病多发病于雨天,或一日中之早晨或晚间,常在饭后发作。如果稍事括动,跟食易消化之温暖食物,处在暖和居室,则病情缓和;反之,如再进食凉物,居处寒湿,则病情必将加重。因培根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因而也就表现不同的症状。
(1)培根积于心窝部:多因食物不消,痰及粘液增多而壅积所致。觉心窝部堵塞如有物感,但触之无物,食饮不消,如勉强进食,则堵塞感加重,饥饿时稍安。
(2)铁垢培根症:胃中粘液增多,与食入之饮食不消之物积于胃壁,犹如铁之生锈状。患者胃火不足,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困倦,消瘦,也常见呕吐,吐出胄中粘液及食物。
(3)胃火衷微培根症:多因过食寒凉,或衣单薄受而起,或常在水中作业而受寒。患者多身体发凉,热量不足,消化不良,腹胀腹鸣,吞酸暖气,泻出未化之食物,身体干瘦,日久则胃部形成痞块。
(4)咽嚷培根症:此系由培根阻塞于咽喉部,胸胃之中痰寒激增,犹如酥油粘着于桶之内壁,极难去除,此时常感咽部及食道哽塞,食物难咽,病情加重,竟至食入即吐,终至滴水难进而坐以待毙。
培根入于体内各部位,可引起该部位之病症,而表现亦因部位之不同而异。
(1)培根入于肌肤
此时患者全身皮肤发痒,体温降低,呈灰白色。如进入肌肉层,则全身发凉,肌肉浮肿而皮肤粗糙、干涩无光泽,全身沉重,且疲乏而嗜眠,也可出现周身浮肿。如果培根进入脉道,则全身更感沉重而乏力,脉道强硬,感到发凉。如培根进入关节骨骼,则全身关节不利,活动不灵,甚至关节僵硬肿胀不能动弹。
(2)培根入于五脏六腑
1)入于心:表现为神志不清,胸胁胀满,食欲欠佳,全身沉重。
2)入于肺,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咳吐大量秽浊粘液性的粘痰,心胸感到胀满。
3)入于肝:肝胁作痛,呕吐清水,甚则吐出粘痰、胆汁或蝈虫。
4)入于脾:疲乏嗜眠,倦怠乏力,腹满腹胀,食物难消而下泄,且有呼吸气粗及嗜睡。
5)入于肾:顿感腰背疼痛,且听力减退,小便不利,受寒或在潮湿处逗留则病症加剧。
6)入于胃:此时上腹部感沉重,胃脘部不适,频吐清水,泛酸嗳气,消化不好。
7)入于大肠:腹胀腹泻,肠鸣嚷嚷,进食时感腹部胀痛。
8)入于小肠:小腹坠胀,时欲解便,多泻出粘液及不消化食物。
9)入于胆:可发生昏睡嗜眠,消化不佳,双目发黄,体重因倦。
10)入于子宫:小腹及阴部发凉,带下绵绵不断,泌出皆粘液状。
(3)培根入于头部:培根入头部,则头重如裹而嗜睡,食而不香。
(4)培根入眼猜:双眼肿胀,泪流不止。
(5)培根入耳:听力不聪,双耳发凉。
(6)培根入舌:舌头活动不灵,食物无味。
3.培根之功能性疾病
(1)能依培根病:胸胁胀满,疼痛难忍,且放散到背部,嘈杂吐酸,难于下咽。
(2)能化培根病:食物难消,消化不佳,吞酸嗳气,胃脘胀满,下泄。
(3)能味培根病:食面无味,胃纳极差,上下唇疼痛,舌头发冷,语声低微。
(4)能足培根病:头晕目眩,双耳欠聪,时作喷嚏。
(5)能合培根病:周身关节肿大、疼痛,活动受限,屈伸不利。
4.培根病治疗
应从生活起居,饮食疗法及药物治疗等几方面入手。
1)就起居生活而言,切忌再在寒凉潮湿处居留,宜在温暖干燥处,要多见阳光,穿足衣服,适当烤火以保暖。平时可多做轻松之活动如散步。忌白日睡眠,尤不可在寒冷及有风处睡觉。
2)在饮食疗法方面,宜食用旧粮食所制之糌粑、陈酒、姜汤、开木、羊肉、鱼、野牛肉、秃鹫、猞猁肉、狼肉,但不可过饱。食物主要以热性性、轻性者为宜。
3)药物疗法,可服用四味光明盐汤(干姜、光明盐、诃子、荜茇),六味能消散(诃子、大黄、光明盐、藏木香、野姜、碱花),能安均宁散(寒水石、石灰华、红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干姜、荜茇、胡椒),四味石橱散(石橱子、荜茇、光明盐、小豆蔻)和八味石榴散(石榴子、荜茇、肉桂、小豆蔻、红花、豆蔻、白菜果、肉豆蔻)。
4)在外治法方面,可以用青盐炒热后作热敷,狼皮或猞猁皮包裹胸腹部或用火灸的方法,灸背部第3、6、12等椎的俞穴。如内服药与外治法兼施,再注意生活起居,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