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流行于黔南独山、荔波一带,因表演时以击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多在春节、四月八、七月半等节日期间演出,演员由男女青年组成。演出时,一二十个青年男女聚集三起,每人手持刷把,踏着铜鼓的节奏,热情愉快随着鼓点的变化表演出不同形式的舞姿。
铜鼓刷把舞有的地方又叫“粑槽舞”,道具略有不同,多在晒谷场表演,人数不拘,男女各半,舞者各持一根约1.5米长的竹竿,咚咚触地,交叉拍打碰竿,边走边跳,开始由两男对打,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双脚腾空跳跃,参加者逐渐增多,队形变成两行交叉,圆圈走动,高潮时人更多,队形从两行变成四行,后成“满天星”。整个舞蹈均由击鼓者指挥,动作随着鼓点节奏进行。铜鼓刷把舞原为祭祖一种形式。据传从前有一位布依族老人,家里虽穷,但乐善好施,德高望重,死后众人舂糍粑送他上天堂,此后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是每年过节,人们即跳此舞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