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清代多以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为衣。男着长袍,圆领,斜襟市纽。长至膝下,劳动时撩施前后一角扎于腰带。富者丝绸为衣,抱罩团花马褂,四季有别。贫者衣不蔽体,走亲会友临时浆洗,穿“等于衣”、“会客衣”。女衣短装,“抄襟”,穿桶裙,后改裙为裤,裤脚较短。衣、裤均缀花边,因花边宽窄有“大镶滚”、“小镶滚”之分。民国初,引进棉纱,渐以棉布为衣,衣裤逐渐不镶滚花边。民国16年(1927年)川商始来土溪场售宽“洋市”,服装质地色彩渐有改观。建县前后,衣着渐易,男着短衫或对襟汗褡者多,中山装始在城镇流行。女着斜襟短衫,紧腰宽摆,外罩锈花围腰。阴丹士林布及月白等浅色市尤为他佬族青年女子所喜爱。解放初,估佬族农民多着对襟汗褡,机关职工着灰、蓝色中山装。进入80年代后,衣着尚美。城镇化佬族青年,男着花衬衫、西装、茄克、猎装、风衣、牛仔裤;女着小西装、短袖衬衫、编幅衫、旗袍、连衣裙、统裙.短裙、健美裤,式样纷繁,以鲜艳明丽为特色;中老年仍多以中山装为常服。农村男多着中山装或军干眼,青年女子多着对襟衣,款式多变,以淡雅素净居多,居住高山的青年妇女喜穿大红大绿。质地以化纤织品居多,亦有毛料、丝绸之类,发型与佩带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仡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肠年代后,仡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鞋袜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