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绣品展风情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含羞草 发布时间:2011-12-18

昨天,贵州活动周开幕仪式后,设置在宝钢大舞台传习区就吸引了大量游客。银饰、蜡染、刺绣、雕刻、剪纸、纺织、漆艺虽然这些技艺难以现场传授给游客,但几位民间大师却用自己的故事和精湛的现场表演,带领游客走进灵性十足的贵州民族工艺。

苗绣会“讲话”

贵州馆(网上贵州馆)开馆时展示了被誉为“旷世之作”的全手工苗绣作品《龙银项圈》,这是现年58岁的苗族老人、贵州省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英耗时五年完成的“世博献礼”。吴通英向记者透露这幅绣品的奥秘:她采用“破线绣”,能将一根普通细线分为8根乃至16根更细线使用。

“通过上海世博会,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把这个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吴通英说,虽然她没读过书,也不识得字,但她却对苗族古歌颇有研究。在设计绣品时,她常会将民歌中传说故事化为图案,让绣品“讲故事”。这次来到上海世博会,吴通英还给每幅绣品都配上一张 “纪念卡”,上面写有每一幅绣品图案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不懂得表达,现在我想要把这些文化底蕴很深的故事都用苗绣带给更多的人。 ”

傩戏懂“生活”

用一支锋利的锥子提起一坛大米,这可能吗? “当然呢!还能上刀山、下火海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堂戏传承人安永柏这样肯定地说,傩戏的技艺在他家传了六代,他也是不断学习,才练就了这样一身“出生入死”的好功夫。

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的方面,安永柏的心得非常朴素:在贵州,在他所在的德江县,傩戏的确是一个很生活化、依然流行的活动。若是有哪家为老人祝寿、给小孩办满月酒或给病人消灾等,都会请傩戏师到家中表演,一年下来,也有六七十场之多,有时,一场傩戏表演就要演上两三天。据傩戏面具雕刻家王国华介绍,傩戏面具共有正角、丑角、笑角等24种不同造型,比如浓眉大眼的关公就是正角,歪嘴斜眼的则是笑角。

锻银能“开花”

还没走近传习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展示台,就看见一群游客正围着展示台的主人、国家文化遗产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只见杨光宾一只手端着一个苗族银项圈的模子,另一只手用小锤子敲击银饰表面,很快就勾勒出项圈边上起伏的花纹,“锤下生花”的功夫看得人眼花缭乱。

“少敲一下不行,多敲了也不成。 ”杨光宾说,锻银是个细致复杂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从十几岁开始学习银饰制作,到如今,杨光宾已经有超过三十多年的锻银经验了,现在,最令他担忧的就是年轻人对这项手工精细、耗时耗力的民间技艺似乎并不太感兴趣。杨光宾说,虽然这门手艺都是世代相袭、鲜有外传的,但现在只要有学生愿意来学,他都愿意教,他还专门建传承基地,准备对前来求学的学生倾囊相授。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体制发展态势与格局   下一篇:西藏涌泉木雕唐卡展艺术魅力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