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在京族语言中“哈”即为“歌”,而“哈”又有“吃”的含意,因此人们就把祭祀神灵祖先、进行歌舞娱乐和节日餐饮结合的日子称为“哈节”。久而久之,以歌唱贯穿整个祭祀祖先、神灵与节日的集会场地 — 类似祠堂的建筑,也就随之被称作“哈亭”了。
京族民族历史悠久,人们自古以来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因历代以捕鱼为生,因此居住在“山心”岛上的人们,在“哈亭”所供奉的三位主神中,特别情有独钟地把“镇海大王”供放在中位,而且礼拜也最勤。
“哈亭”的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分最高、为修建此“哈庭”和筹办“哈节”捐资投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我国多数民族在祭祀时,一般在仅靠神位摆放一张供桌,但京族的供桌不仅远离神案至少 4-5米,而且数量多达十余张不止。这些从各家精选而来大小、高低一致的方桌,一字纵队地向“哈亭”门外的海滨沙滩排列开去,长约十几米。每张供桌上放满了香烛蜡签、鲜花瑞草和各种食品。蔚蓝色的天幕下,插在供桌两边场地周围五颜六色的龙凤旗迎风招展,“哈亭”内外一派庄严、肃穆,人们在忙碌中等待着祭祀时辰的来临。
为了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还要挑选身姿秀美,能歌善舞和善于操琴的“哈妹”、“哈哥”数人,来充当“桃姑”和“琴师”来担任舞蹈表演和伴奏。“哈节”中的表演舞蹈基本分为:祭祀性舞蹈和表现劳动生活和赞美爱情的歌舞两大类。
“哈节”的祭祀活动一般长达三至五天,第一天要举行最为隆重的“迎神”仪式,而且歌舞内容也最为丰富。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这时由四位身着粉红色丝质长衫、黑色长裤,头扎紫罗兰色发带被称作“桃姑”的京族淑女,伴随祭鼓频频起舞。充满青春活力的“桃姑”们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