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也被记载为“野(左犭右卡)”。他们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佤族有猎头的习俗,最后一次有记录的猎头在1950年代末。
他们本来也生活在景栋,后被掸族征服,成为诏法的奴隶。
佤族民族学家赵明生提出了与传统史籍相异的观点,他认为晋朝永昌郡的永寿城不仅是普通县城,而是晋朝时归顺中原政权的佤族地方民族政权,可能是民间传说的佤族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