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勒是土生土长的佤山人,像所有佤山里的孩子一样,聂勒最早期的课堂就是山村生活。通过乡村的窗口,他结识了动物、禽鸟、树木、大山、峡谷这些令他一生怀念激动不已的东西。他的童年充满了风儿、云彩、蝴蝶、蜜蜂、麻雀、松鼠、老黄牛、山羊、野猪、野猫、麂子等城市小孩无法想象的伙伴,它们似乎都与他有一种“血缘关系”。后来,也成为他诗中生动活泼的核心。
聂勒童年的家极度贫困,然而这倒使他懂得了不读书就只能像祖辈们一样窝在大山里,无法走出峡谷的道理。他告诉我,他六岁时才有第一双鞋,因为太高兴,仅一周时间,就把新鞋穿烂了。初中一年级他才开始学说母语以外的语言——汉语,一句句蹩脚的语音从他嘴里迸发出来,他是多么自豪啊,他拼命地学习,努力用已学会的汉语与汉族同学交流。多年之后,他的作文是全校最棒的。他开始勤奋地博览广读,视野也慢慢开阔。他特别关注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文章,有一次他读到一篇描写佤族习俗的小说,对文中一些情节总是难以接受,便去找村中老人们求教,最后有位阿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不怪人家猎奇,只怪我们佤族没有自己的作家!”阿爷的这一开导成了聂勒奋发写作的起点。终于有一天,他把学写的诗篇拿给我,叫我看看,看着这个文静好学的佤族小伙写的诗,我心里非常激动。我知道,培养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很难,他们需要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持和鼓励,才不会停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