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学的中蛊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2015-08-25

中蛊也是古代瑶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古代瑶族地区有“蛊毒之乡”之称,清代谢云修的《义宁县志》及杨家珍的《天河县乡土志》均有灵香草能辟“蛊”的记载。

蛊,是一个古代法律和医书中记载的最使人迷惑的“毒物",早在股甲骨文中已有这个蛊字。广西地方志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赤雅》等书对瑶族地区的蛊毒均有记载,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器皿中,任其互相唤食,直到最后只剩下一虫或蛇,就叫做蛊,人为地将蛊罝于食物或其他器物里,使人发生中毒,就叫做“中蛊”,有急蛊与慢蛊之分,其症状为“归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或腹中绞痛,或吐逆不定,面目青黄,老者指甲紫黑”。

蛊之本义,应为人体内的寄生虫。《说文解字》云:“蛊,腹中虫也。”按此义,大凡腹中有虫为寒之病症,皆可呼为蛊也。《周礼秋官庶士》:“掌除毒蛊”即此义也患病,即为寄生虫病。古人之造蛊害人一说,从大量资料与史实来看,可疑之处颇多,很可能是前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作出的主观臆断。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加深,瑶医逐渐认为“蛊”与“毒”通,是一种毒性较为猛烈的毒药,称中此毒为“中蛊毒”。另外从瑶医对疾病的描述来看,“蛊病”除包括一些食物中毒、细菌为害的胃肠道疾病外,还包括某些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症。

从“蛊毒”中人后的表现来看,与一些食物中毒颇为相似。《本草纲目》载:“悔师方云,凡中盛毒,或下血如鹅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脏,即死。欲知是患,但令病人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医宗必读》说“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证治要诀》指出“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尽毒之蛊也。《肘后备急方卷四》描述到“若惟腹动瓣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此处“蛊”与“鼓”、“臌”相通,指“鼓胀、积聚”一类难治性腹部胀大的病症。

《岭外代答》亦记载:“广西蛊毒有二种,有急杀人者,有慢杀人者,急者顷刻死,慢者半年死”。从症状上描述类似瑶医“铁鼓”、“毒气”,即现在的肝癌、胰腺癌、胃癌等。

分享到:

上一篇:瑶医特色诊法之目诊概述   下一篇:瑶医学的瘴症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瑶医的“风打药物分类理论”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