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85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以“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来说,其面部低矮,塌鼻梁,颧骨较高,下巴较突,两眼深凹,是形成中的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与今天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近年来在桂林市郊甑皮岩洞穴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体骨骼,经鉴定,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其体质形态继承了“柳江人”的特征,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可见这些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证明这些原始人类灭绝或全部搬走的迹象。这就表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一个时期的人类,一代一代孳繁下来而逐渐形成的。
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