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南部彝族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因如海菜般绵长悠远而得名,歌曲淳朴干净,我一直惊异为天籁之音。
第一次接触彝族“海菜腔”,是杨丽萍创意的“云南印象”原生态歌舞在苏州演出时,几十个彝族年轻女子在舞台上演唱,歌声婉转悠扬,极具穿透力,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又一次听到“海菜腔”,高亢婉转激昂,再度受到感染。
我一直在网上寻找“海菜腔”的下载而不得,市面上也无出售,一直引为憾事。
《花腰新娘》舞龙队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石屏自明初实行军屯,继又有江南汉族大姓移民垦殖。大量汉族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文化。石屏彝族(三道红)与汉族杂居,渐渐同化于汉族风俗之中,他们习汉语,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有的子弟,读汉文,致力于科举,取进士,步入仕途。
《海菜腔》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尤如异龙湖水 ,清澈明亮,声浪如波。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素以能歌善舞著称的彝族人民,民歌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民歌被用来记载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掌握农时节令。不论是在祭祀,节日,婚娶丧葬,还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修缮建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声。
海菜腔本义是在"海"上唱的腔,因当地的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 其历史久远,自诞生以来,便在以异龙湖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彝族民歌源于劳动,传播于民间。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发展着。因地而异,各具浓郁的地区特点。"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即性发挥,顺口而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是彝族人民培育出来的民族艺术之花。
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