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因为什么而得名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姗 发布时间:2013-10-30

中国的少数民族“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人口为9027人。在聚居地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并以汉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

历史文献记载很少。根据保安族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明初归附后,明朝廷在其地置“保安站”、“保安操守所”招募“土兵”戍边,并筑“保安城”加强对周围地区屯田事务的管理。这样“保安”由地名逐渐演变为族名。

历史发展与反封建斗争明万历年间保安族聚居地区曾设“守备”加以统辖,隶河州卫。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千余户,由土千户统治。雍正七年土千户王喇夫违抗清朝,川陕总督岳钟琪派兵进剿,将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设“把总”,改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又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管辖。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主欺压,被迫东迁。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回族反清起义。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为了保卫祖国,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保安族人民不断地同封建统治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派捐、派差、抓丁、强占水利资源和山林等暴行展开斗争。他们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拿起斧头、刀子同反动乡政府以及地主爪牙们展开英勇斗争。

分享到:

上一篇:保安族的社会经济   下一篇:保安族民族起源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保安族的分布
保安族经济文化命脉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