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居住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是在18世纪后从沙皇俄国迁来的移民,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
俄罗斯族严格禁止叔伯姑表兄妹等近亲结婚,但不限制与其他兄弟民族通婚。他们主要通过自由恋爱结合,虽然也有包办婚姻,但不占主导地位。在以前,媒人说亲和订婚仪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媒人说亲时,要带一个撒了盐的面包。若是姑娘和她的父母同意,姑娘就亲手把面包切开请大家分尝。然后男方家举行个简单的订婚仪式,商定好结婚日期。俄罗斯族有个好传统,即不要彩礼,男家祗需要准备一些结婚的必需物品。请客费用男女家各自筹备,但陪嫁比较讲究,父母都希望把女儿的嫁妆准备得尽可能好一些,以免男方笑话。
婚礼的仪式非常隆重,由於俄罗斯族大多数信奉东正教,有条件的地方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新郎在结婚这天,要赶上马车或步行去迎亲。新娘临行前要跪在一件铺在地上的皮袄上(这象徵婚后生活兴旺),接受父母的祝福。接亲的人来后,新娘家要招待一些糖果和食品。大家围坐在桌旁,一边就餐一边唱起欢乐的婚礼歌。
离开新娘家后,人们就拉着手风琴,簇拥着新郎新娘去教堂举行婚礼。婚礼时,新郎新娘戴上特制的头冠,新娘手中拿一束花,新郎手中拿一支蜡烛。神父首先问他们愿不愿意和对方结合,如回答是“愿意”,神父再为他们祷告,然后让双方交换戒指,给他们一人一点蜂密,意为祝愿他们的生活甜甜蜜蜜。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要行三次跪拜礼和亲吻三次,最后在大家的祝福中离开教堂。
婚后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准备酒菜,邀请婆家的人和亲友前来做客。以后,新娘就住在婆家,成为丈夫家庭中的一员。但也有入赘的情况。 这主要是俄罗斯族以前的婚俗。现在,罗斯族青年摈弃了媒人说媒等旧习俗。由于年青人多不信教,婚礼也不在教堂举行了,但仍保留着婚俗方面的鲜明特点。
俄罗斯族青年男女的婚事,主要自己做主,大多经过自由恋爱而成婚。也有经父母介绍或朋友提亲而成婚的。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把各种蛋糕分给新郎、父母及亲属和朋友,也表达了新郎新娘对父母和众人的祝福。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要向大家祝酒,大家也要向新郎和新娘祝酒,每当祝酒时,客人都要高声齐喊:“果尔基”(俄语:苦的意思)意为希望新郎和新娘有个甜蜜的接吻,这时,新郎和新娘要在客人面前拥抱接吻。一般这种接吻要进行多次,客人们不断欢呼,新郎新娘不断接吻,使婚礼达到高潮。
新郎和新娘双方在众人面前“海誓山盟,表示永远相爱”。同时要相互接吻,互相戴结婚戒指,表示永不分离,永远相爱。
结婚仪式结束后,要举行盛大的婚宴,要请亲朋好友或亲属前来参加。
婚宴准备的丰富多彩,有各种糕点、糖果、菜肴、水果、果酒请客人品尝。在众多的佳肴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各种高低不同形状和五颜六色的蛋糕。每一种蛋糕都有不同的含义,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希望新郎新娘过上甜蜜和幸福的生活。
婚宴结束后,青年人拉起“巴扬”(俄式钮扣手风琴)弹起巴拉拉依喀”(三角琴)、“吉他”(七弦琴)“曼达林”“(八弦弹乐)和“斯克里甫喀”(小提琴)等乐器,具有欢乐和快节奏的乐曲声,使新郎和新娘跳起交际舞和踢踏舞。同时新郎要同岳母跳,新娘要同公公和父亲跳,使人们浸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除了跳舞之外,客人们还喜欢唱歌,同时,也是歌手大显身手的极好机会。这种歌舞融为一体的婚礼舞会,使婚礼显得热烈而隆重。有时,这种庆贺活动要闹到深夜。
俄罗斯族实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但结婚须征得父母同意。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罗斯族的传统婚礼十分隆重,程序和仪式也十分繁琐、复杂。举行婚礼要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请不来,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会引起主人的不悦。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来客用餐、唱歌、跳舞,热闹一阵,结束后,由男方亲友及新郎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迎亲。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门口时,女方的亲友把大门关上,并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开门钱,给钱后新郎才能进女方家的门。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还要到教堂去举行证婚仪式,新娘身穿白色礼服,头戴桂冠,与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肯定答复之后,双方要交换定情的信物,然后由神父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并对新婚夫妇祝福。仪式完毕,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和宾客,接着举行舞会。晚上还要仿照汉族人的习惯,闹一闹新房。
俄罗斯族人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是家长,掌管家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以后,另立门户,独立生活。东正教是禁止离婚的,俄罗斯族人受东正教的影响,一般很少离婚。
俄罗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组成。女人结婚后,一般随夫姓,也有男的随女姓或双方都不变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