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学的著作之《作祭献药供牲经》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2015-09-01

《作祭献药供牲经》是一部珍责的彝族古典著作,此书写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76年),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乡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査时发现的。后经马学良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健康报》1988年10月8日第二版作了专题报通。

(一)《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儿科学的记载

《作祭献药供牲经》对儿科学描述得很详细,它把小孩从母亲怀孕的第一个月起直至8周岁整个过程的生理变化及智力发育叙述得非常详细。自古人与禽不同,一月胎儿像秋水清,二月胎儿像茅草叶,三月胎儿像青娃,四月胎儿像山壁虎,五月胎儿像四脚蛇,六月胎儿已具人体形,七月胎儿转动母体中,八月胎儿和母亲同呼吸,九月胎儿降生于母怀中。

(二)《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内科疾病的记载

《作祭献药供牲经》对内科疾病论述较多,如对寒、热、虚、实证均有论述。冷病属虚寒证,一般是因阳气虚弱,正气不足,临床可出现四肢逆冷。由于阳虚,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低下,消化功能减弱,故形体消痩。彝医用耕牛胆、绵羊胆,耕牛肉、绵羊肉来治疗。这两种药均具有补虚益气的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耕牛胆能除心腹热渴,止下痢及口焦燥,益目精。耕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绵羊肉能治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滇南本草》记载:耕牛肉能安胎补血,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三)《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妇科疾病的记载

由于性机能衰退,夫妻间性生活淡漠。彝医认为用鹧鸪的胆和肉治疔。《本草纲目》中记载:鹧鸪肉能解野葛、蕈子毒,解瘴气,补五脏,益心力聪明。

鹧鸪鸟民间有称夫妻鸟。常用于治疗夫妻感情不和睦。当射死一只鹧鸪,另一只就会从高空坠落自杀身亡。

(四)《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外科疾病的记载

彝医治疗癞疮痒病,用花蛇胆和肉来治疗。《本草纲目》中记载:花蛇肉,味甘咸温,有毒。主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脚软不能久立。并治暴风瘙痒、大风疥癞。

这种方法现在在民间仍运用,其方法将鸡蛋熬成油敷在疮面上,《本草纲目》中记载:鸡蛋能除热火灼,烂疮,痫痊镇心,安五脏,止惊,安胎,治阴囊湿痒,赤白久痢,耳鸣耳夺。

(五)《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伤科的记载

攀岩摔伤属背伤科疾病,推而广之,不仅攀岩摔伤用岩羊胆和獐子胆,岩羊肉和獐子肉,别的原因引起的骨伤同样可以用岩羊、獐子的胆和肉治疗。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岩羊肉能治冷劳山岚疟痢、妇人赤白带下,獐子肉能补益五脏。

(六)《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病魔的记载

彝医认为,患者得了疾病以后,经过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夜又一夜,病痛的折磨。在即将死去的那一天,病情加剧,站立不稳,坐不住,睡不下,服了岩上采来的药,擦了同中采来的药,疾病还是进一步恶化,终于夺走了亲人的生命。

(七)《作祭献药供牲经》中关于釆药的记载

彝医先辈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历尽千辛万苦采集药材的情况,这说明彝医重实践,彝医药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八)《作祭献药供牲经》中有关药物炮制的记载

彝医对药物的加工炮制,与远古彝族先民对食物的选择加工炮制改善食物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彝医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植物、动物,并且能够用它来防病,治病。为了便于服用,提高药物质,更好地其治疗效果。他们相继采取“磨”“舂”、“煎”,“煮”等简单的加了方法,逐步积累了原始的简单的药物炮制知识。

(九)《作祭献药供牲经》中记载的彝

《作祭献药供牲经》中使用动物胆类药28种,肉类39种,植物药9种。《作祭献药供牲经》中之所以记载了那么多动物药,这同彝族先民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都生活在群山环抱、古树参天、人烟稀少的地方。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全省有植物近三万种,占我国植物总数的二之一以上;全省共有动物近8万种,真不愧为名符其实的“动物王国”。加之彝族居民喜爱狩猎,农闲时,经常上山打猎。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很多动物的胆和肉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因此就把这些药物记载了下来。

分享到:

上一篇:彝医学的著作之《查诗拉书》   下一篇:彝医药的发展阶段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彝医的预防医学
彝医的常用药物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