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世纪初叶,酥油花越过千山万水,从西藏传入塔尔寺。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创作的一次次重复,塔尔寺的艺僧们对题材上仅能仿制鲜花感到单调和乏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和鲜花一样美丽的人物故事多得象天上的星星数不尽,我们何必画地为牢,放弃对其它题材的探索呢?只要是美好的东西,就可以通过酥油花表现出来,敬献给佛祖!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酥油花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千余年的漫漫征途,鲜花是酥油花的永恒主题,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变,就是对佛祖的不尊重。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一位高僧说道:“当初以鲜花为题材也是活着的人自己决定的,塑造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表现的题材是美还是丑,善还是恶。只要是美的、善的东西,酥油花都可以塑造。”就这简简单单一句话,使人们豁然开朗,长期束缚艺僧的思想枷锁从此被打破。
思想观念的解放,催生了一大批油塑艺术精品的问世,并从此确立了塔尔寺的酥油花在全国寺庙的领先地位。他们先从佛教故事和人物传记入手,迈出了拓宽酥油花题材的第一步: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完婚;古代尼泊尔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带着四个儿子历经艰辛修建佛塔……这些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都一一搬上了酥油花的创作舞台。紧随其后,飞禽走兽、城池建筑、花卉树木、奇珍异宝等等,也都登上了神圣的艺术殿堂。
题材的丰富和拓展引领着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向更高层次迈进。在这一紧要关口,塔尔寺作出了中国油塑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决定:成立酥油花院,高擎繁荣酥油花创作、振兴酥油花艺术的大旗,培养专业人才,对油塑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使酥油花艺术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油塑文学编剧、艺术设计和装潢、雕塑工程等专业设置涵盖了酥油花的全部工艺流程。
为了鼓励竞争,避免艺术同构和大锅饭,塔尔寺将酥油花院一分为二:上花院和下花院,从体制上构成了竞争的框架和要素。上、下两个酥油花院面向全国广罗人才,把一批又一批赋有美术天赋和为艺术而献身的僧人招至麾下,并将他们送往省内外的高等学府进修和深造。在所有的学生中,最小的只有12岁。同时,他们还敞开院门,邀请全国知名的油塑专家来塔尔寺讲学布道,以博采众长。一时间,塔尔寺内外散发出浓厚的勤学之风,大家创作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进入冬季,上、下两个花院便紧闭院门,在绝密的状态下,开始了工艺设计和创作。整个作坊一律谢绝外人进入。
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创作,是艺僧们展示才情和技艺、体现自身价值的极好机遇。他们暗暗发誓,要在正月十五的展出中尝尝冠军的滋味。为了一个精彩的创意,艺僧们常常彻夜不眠,青灯黄卷,面壁苦思。
正月十五到了!塔尔寺内外人山人海,远近的僧人和民众簇拥着进入上、下两个油花院。他们凭着自己的眼力,在两个花院之间比较着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精细老到的雕塑手法,然后进行评比打分。一旁的艺僧则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因为作品获奖与否关系到他们一生的荣誉。却西洛桑、索南仁杰等一批油塑大师就是凭着自己优秀的作品而永载塔尔寺史册的。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1993年酥油花分别到北京、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引起轰动。江泽民主席参观后说:“我到过英国蜡像馆,我们的酥油花与英国的蜡像比毫不逊色,应当大力宣传。”塔尔寺的酥油花因为花样年年翻新、内容不断变化、艺术越加精深,已公认超越了它的发源地西藏。这是塔尔寺至高无尚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