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伦,又称莫伦,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约有二百多年历史。在壮语南部方言中“末”亦即“巫”,指的是“巫调”,“伦”即叙述,包含有“伦说”的意思。末伦大体 分为靖西末伦和德保末伦两种。靖西末伦又分为上甲调和下甲调;德保末伦又分为生末伦和熟末伦。
末伦来源于“巫调”,是一种从事民间巫事曲调中脱胎而来的民间说唱。据史书记载,清末桂西诸县早已盛行求雨巫事活动,这种巫事到了明清,更为盛行,在《镇安府志》(今德保县)和《归顺 直隶州志》(今靖西县)中均有记载。由于当时人们不但对巫事活动感兴趣,而且还应用曲调来叹身 世、诉衷怀叙说弹唱故事。靖西、德保“末伦”最有代表性,曲目内容、演唱形式都比较完整,而且 在清朝末年就开始有半职业性的“末伦”艺人。
壮族末伦系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多宫、羽调式,旋律优美,风格爽朗,亲切朴素,富有感染力,曲式结构多属单乐段,周而复始。末伦艺人手抱三弦作伴奏自弹自唱。末伦唱词有三、五、六 、七、九、十、十一等字句。句数不限,数十行到百行上千行都有,唱词一般严格讲究腰脚韵,形成 末伦唱词韵脚的独特风格特点,并多用“唧呀”衬词结束。主要唱本有:《夜夜听鸡啼》、《送郎出 征》、《吴忠的故事》、《毛红玉音》、《二度梅》、《十朋》等。较有影响的末伦艺人有凌雅林、 赵开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