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支系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4-01

傣族总人口1014318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列第18位,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第4位。由于高山封闭,江河阻隔,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态势,主要聚居区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元江中游的新平、元江两个自治县及思茅、临沧地区边境河谷中,长期从事农耕稻作,世代伴水繁衍生息。由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周围居住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居住在不同地域中的傣族既有共同的民族特性,又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特别是服饰,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本民族各支系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及烙印。因而,出了傣族傣泐、傣洒、傣绷、傣雅、傣德、傣赛、傣罗、傣栾等自称。还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他称。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得知,傣族中的各种自称都与氏族、家族和原居住地有着密切关系。如新平自治县漠沙,古傣语称勐雅坝,居住在勐雅的傣族自称为傣雅;嘎洒、水塘古傣语称勐洒,居住的傣族自称为傣洒。无论后来迁徙到什么地方,祖藉都不会变,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烙印。正像到国外居住的中国人称为华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一样。他称则是其他兄弟民族根据傣族支系的服饰、生活习性等产生的称呼,如水傣、旱傣、花腰傣等。汉族史料《蛮书》卷四记述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黑齿蛮以漆漆齿,金齿蛮以金缕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因而,历朝代称傣族先民为“金齿”、“鸠僚”、“自衣”、“棠魔蛮”等称呼,就是从当时直观的服饰产生的他称。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服饰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花腰傣主要居住在元江中游的新平、元江两个自治县河谷区。元阳、绿春、景洪、石屏等市、县也有少数村居住着花腰傣,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说,他们是从元江流域迁徙去的。在元江流域的花腰傣支系聚居区,居住着的6.8万多傣族人口中,仅新平县境内就居住着5万多人。水塘、嘎洒两个乡镇的傣族自称傣洒,服饰用料更为华丽,多以绸锻为主,斗笠小巧精制,戴在脑后髻上,髻周围银饰闪亮,花团锦簇,插着孔雀羽翎,较多保留着纹身染齿的古风遣俗;新平县腰街镇和元江县甘庄镇的花腰傣自称傣卡,其服饰与居住在新平县漠沙、元江县东峨两个乡镇的傣雅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傣雅前额头上经常戴着一顶竹蔑编织的“鸡棕帽”,衣料都是以自织自染的青色土布为主,镶锈五彩缤纷的花边和闪闪发光的银泡图案。在元江、石屏两县接壤的小河底居住着与绿春县骑马坝寨花腰傣服饰完全相同的傣族。其头饰呈干栏式房状,前面系一排银饰,显得古朴而具有特色。花腰傣的支系中,又因血缘和地缘关系,出现了傣洒、傣卡、傣雅、傣仲、傣那等许多亚支系。真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花腰傣风情万种。

在云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研究和介绍花腰傣,认真进行田野考察,仔细阅读有关资料,从傣族的原始先民、族源和历史文化进行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傣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已经撰写了许多文章,多学科进行研讨,达成了一些共识。岩峰、王松、刀保尧在其编著的《傣族文学史》中将众多专家、学者的论点归纳成三种观点:“一曰:单元族源论。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傣族的原始先民属百越族群滇越支系的后裔,由于这些原始先民是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带迁徒而来,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为外迁论;二曰:双重族源论。认为傣族原始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来自百越族群,是百越族群的后裔;二是来自早就在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元江流域一带生息繁衍的土著先民,是由外迁来的百越族群与本地土著融合而成。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为融合族源论;三曰:多元族源论。认为傣族的原始先民有三个来源,除了百越族群和土著外,还有来自媚公河下游老挝、柬埔寨一带的原始先民。”以上三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因为史前云南少数民族先民还没有发明文字,汉族很少深人云南腹地,即便是史家所记述的历史也未必都是亲眼所见。所以我们更注重从考古新发现的历史文物中来研究云南傣族的族源和历史。

分享到:

上一篇:孔雀舞的诞生   下一篇:花腰傣承袭古滇国的主要文化特征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傣族历史壁画长廊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