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承袭古滇国的主要文化特征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4-01

1956——1972年——1992年云南考古学家对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葬群的三次发掘,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出土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近万件,揭开了已经消失2000余年的云南第一个王国下滇国的神秘面纱,美伦美奂的青铜器闪耀着古滇文化的灿烂辉煌。设计精巧,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牛虎铜案”被定为稀世国宝。云南考古学家张增棋在《滇国与滇文化》一书中,对滇国的青铜文化进行了深人的分析研究。他认为,滇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实质就是滇文化,“滇文化只是一种区域性的土著文化,还未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例如当时滇国兵器中常见的狼牙棒、铜啄、蛙形铜矛、蛇头形钢叉、鸟头形铜和铜斧;乐器中的铜鼓和葫芦笙;生活用具中的铜伞、铜枕、贮贝器、牛虎铜案、立牛铜尊、立牛盖铜杯和铜壶等;装饰品中的各种动物纹扣饰和镶嵌孔雀石的铜镯等;生产工具中的铜锄铜铲、镂空铜器及成套的纺织工具等。此外还有大量铜涌、铜铸的房屋模型、有人物和动物立体雕铸的杖头铜饰等等。上述青铜器无论器形和纹饰,都具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风格特征,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尚未传人滇池地区。”诚然,一种文化的出现,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特征有直接的关系,滇国青铜文化在呈现出深邃的地域烙印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有些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出滇文化与欧亚草原文化及周边的西亚、南亚文化,越南的东山文化,泰国的班清文化,乃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都有少量相似之物和文化关系。究竟是谁影响谁?还是人类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共同智慧在不同地域环境中创造发明的结晶?各国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研究。

傣族自古属百越族群的一部分,其民族文化特征自然只能从古越人的文化传承中来寻找其渊源,结合现存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从发现的历史文物中,越人的文化特征多与水、土地及农耕稻作相联系。出土文物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印纹陶、铜鼓、靴形铜斧、稻谷遗迹、干栏式建筑、贝丘遗址等。历代史料记载的百越族群文化特征有:“断发纹身”、“雕题染齿”、“喜食异物”、“处溪谷之间,莫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项髻徒跣,贯头而著”等等。可见傣族先民的文面(雕题)纹身、染齿或金银片饰齿源远流长。这与古越人依水而生,多在沼泽河流中采集、捕捞食物有密切关系。古籍《正义》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实际是为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迷惑捕捞对象。好像今天作战部队穿“迷彩服”融人自然,以便接近敌人不被发现,取得战斗胜利是一样的道理。据傣族传说,纹身的初始是用黛色物汁涂画在手脚上、形似水族类,便于捕捞,避免被水生动物咬伤。因涂画的颜色人水不久便会被浸泡消失,不能长久。后来才发展为用锥尖物在皮肉上刺出图形,涂青黛色使其渗入皮下,使之永不褪色。纹身在历史发展中逐步注人图腾崇拜、民族印记和审美色彩,才更具文化内涵。张增棋先生在滇国青铜器上发现:“滇国主体民族也有纹身习俗。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雕塑着一个盛装的骑士,此人头饰雉翎,身披华丽的披肩,在其裸露的小腿上纹着一条蛇;另外石寨山出土的一青铜剑上刻着一个手持短剑的裸体男子,正在和一只老虎搏斗,此人的腿上亦纹有几何形花纹。因为纹身必须要在身体的裸露部位才能看见。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大多穿着衣服,所以实际上纹身的人远不止以上两例,“蛇”和“几何形花纹”的纹身图案,至今仍流传在嘎洒镇傣族村寨中。

我们在嘎洒考察时发现,有的傣家至今还在用手工制作新时器石代遗传下来的印纹陶。主要生产“土锅”和盛水器物。其工艺是:用粘性较好的泥土揉合后,用手捏成需要生产的器物形状,置于通风处阴至半干,用刻有印纹的条形木板在土锅等器物上敲压出印纹图案,再用稻草捂起来烧干使其增加硬度。主要用于在火塘三脚上烧煮、炖肉和菜肴,味道独特可口。也用来担水或盛放凉开水。清凉解暑。这种远古传下来的土陶器,由于生产成本低,耐烧煮,独具风味,如今仍在市上交易,并且有一定的市场。

花腰傣中,妇女大多数至今仍有染齿习惯。傣族多居住在河谷热坝之中,由于炎热会产生瘴气。傣族在生活中发现槟榔清热解毒,可以防治“瘴气”,移栽寨外田园中,经常嚼食。绿色的槟榔醮少许石灰粉在嘴里咀嚼后,即会变成鲜红的汁,能把牙齿染黑。还有的老人说,要用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舂细后睡觉时敷在牙齿上,几天就能把牙齿染黑,以防蛀牙。新平县腰街镇新营盘寨花腰傣的染齿更有神秘的图腾崇拜内涵。凡是年轻人结婚,新郎、新娘在门前举行“驱邢”、饮“交杯酒”、吃“黄饭团”、“拴线”等仪式后。不是先去拜见祖先和公婆,而是新郎的母亲要抱着稻草,领着儿媳先到牛厩喂草,小伙伴们还要在那里闹新娘……据老人说,傣族世代居住水边,最早种植水稻,世代与耕牛共同劳作,相依为命,耕牛吃草,傣家吃粮。先民们崇敬耕牛的精神,奉为氏族的图腾。因牛无前面的门牙,为此傣族染齿,似牛无当面牙。这与古滇国青铜器中众多的牛图腾祟拜有着直接的联系,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物质文化特征。生活在元江畔的花腰傣从历史文化(出土文物)、民族特性、生活习俗、服饰纹身等诸多方面,都与古滇国主体民族—越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花腰傣妇女的服饰,雍容华贵,纹身染齿古朴典雅,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保存着遗风。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讲究,特别是傣洒支系,多用绸缎,刺绣精美,银泡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彩带束腰,一双手带几对银镯,十个手指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穿戴起来,根本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她们居住的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仅裙子就有三条,形成三叠水)是不适应劳动及生活的。艳丽华贵的服饰,为什么能一直流传保持至今?这与保持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身份不能说没有联系。

另外,从新平、元江两县境内出土的祭祀、铜鼓、羊角编钏等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发掘的青铜器同属一种文化类型,更证实了花腰傣与古滇国主体民族的渊源关系。

分享到:

上一篇:傣族的支系   下一篇:花腰傣是怎样迁徒到元江河谷的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傣族历史壁画长廊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