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调查研究,是弄清地名的来历、含义及演变的主要途径,这是方法问题,对彝族语地名,尤为重要。
历代地方志中,对地名的记录又比较多的,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都记述了很多地名资料,这是从事地名工作的宝贵资料。然而,上述种种资料更多的是历史地名,即汉语地名,对民族语地名特别是彝族语地名,接触到的很少很少。从楚雄地区来看,地方志中只记载了是什么,而不涉及为什么,只记述名称沿革、演变,不记述名称的真实含义。这原因恐怕与修志者不懂彝语有关,例如地方志中对彝族语言说“其伊呀之声不可辩”,因此,对“硪碌”一名,也只好杜撰出“有石如屏日硪碌”之类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偏信只言片语,抱残守缺,势必贻误后人。
楚雄市地名总数4472条,其中彝族语地名782条。这么多的彝语地名,在地名普查中,只查清了433条。未查清的349条地名,要按质按量完成《楚雄市地名志》的编纂,必然是一句空话。书本上又没有,当然只有田野考察,向群众了解。
在实践中,十二字的调查方法,即看“其字,酌其音,察其实,明其义”。工作中曾碰到这样两条地名,非常有趣。一条是“兆吉村”。乡里填写的普查表上说"古时就叫兆吉村,现在还叫兆吉村。上报普查成果时,当然只能空白。到了编纂地名志时,就不能再空白了。于是就按“兆吉”这字音,仔细斟酌可能是那两个音,先考虑语音还原的问题。辨认为叫兆可能是柞的转音转写,“吉”可能是“基”的转音转写。彝语,“作基”意即“山梁边的箐”。请教在市政府工作的彝族同志,也确认无误。到实地一看,确实也象,这是一个坐落在山箐边的村子。可是村中老人既不同意是彝语地名,也说不出所以然。后来在另一位老人的指点下,察看了村中古墓,地名方才明白,原来:此村始祖名叫尹肇基,系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五十一都人氏,名朝随军云南,官至迤西道台,卸任后定居该地,人们以其名“肇基”为村名。墓碑上还刻着尹氏二十三代子孙的字辈名字。此墓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公元1893)年。因年代远久、缺乏文化,兼之二十多年不扫墓,人们便把此事遗忘了,第一任年轻的小队会计写不来“肇基”二字,便用“兆吉”代替,通过实地考察,更正了用字,含义自然也就清楚了。
在处理兆吉这条地名之后,另外几条地名也产生了联想,提出问号,经过复查之后,多数还是合乎实际的,只有“樱桃”一名有出入。樱桃村,原为“因有樱桃树而名”。经过实地调查,大误。“樱”为“衣”之转音转译,“桃”为“塔”的转音转写。“衣塔”:彝语,衣:水;塔:松树。意为松树林旁有水的地方。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地名普查十二字口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疑难地名,少了一环,往往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