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都有民族医药发展工作的方针和政策。1951年10月,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中就指出:“对于用草药土方治病的民族医,应尽量团结与提高。”从上世纪50年代,贵州省、湖南省湘西等苗族地区就开展民族医药的调查工作,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苗医药的临床应用等继承工作。
1953年9月,贵州省组织民族医编写了《贵州民间草药验方录》。1956年,贵州省卫生厅编写了《贵州中医验方秘方》1至2册,搜集整理民间方药3496个,其中包括苗族民间方。1958年,又编写《贵阳市中医草药民族医秘验》第1集。当时,在贵州各地收集的民间验方几万首,编写成书的有6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由袁家巩老中医主编的《贵阳民间药草》,书中记载126种药草;由杨济中、杨济秋编写的《贵州民间方药集》,书中记载药物400余种,验方600余首。以上两部著作均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公开发行。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也多次深入苗族民间,走访100多名老苗医及其它民族医,广泛收集苗医秘验方和采集药物标本5000多份,并进行了系统研究。1958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有关科研究人员对常用苗药草花、刺柏、忽布的活性成分进行抗结核研究。
上世纪60~70年代,是苗族医学继承的热潮时期,在“一根针、-把草”的活动中,开展全省的中草药调查和临床应用。1969年至1971年的三年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又编辑出版了《贵州草药》(两集,载药1000种)及《贵州中草药验方选》(收载民间验方495个)。贵州省药检所编印了《常用中草药手册》,贵州省中草药队也编印了《中草药资料》等书籍及内部印刷品。1972年,《贵州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一书出版公开发行。这些成果是对苗族医药的最好继承。在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在大搞中草药活动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初期,对民间收集的60多种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抗风湿的中草药(包括苗药)进行实验研究,筛选有效成份进行临床验证,并取得较好效果。如洋金花注射液的镇痛作用,八角枫治疗风湿、虎杖治疗肺炎、岩白菜治疗老慢支等。
在湖南湘西苗区,苗族医药的继承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1957年10月,湘西全州成立民族医联合诊所60所,中医和民族医联合诊所11所,吸收了216名民族医药人员参加诊所工作。1959年,由州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全州民族医、草医开展中草药采集及献方献技活动。广大民族医药人员将家传和师传的验方、单方、医技献给国家。湘西州人委卫生科编印了《中医验方集锦》,其中有苗医腺九耀的“治疗蛇伤验方”,龙玉六“蒸气疗法治疗水肿病”等经验方。1963~1979年,有滕九耀、秧时雨、石把志、向道文、刘开远、龙巴成、姚祖贞、张竹山、滕树彬、熊兰村、周连通、杨光昭等苗医被评为湘西州名老中医药人员。湘西自治州卫生学校苗族教师#开运老师,他自幼酷爱苗族医术,继承祖传苗医推拿手法,在医疗、教学中不断创新,提出了“补肝易动风,补心易动火”,主张“肝只清不补,补心必加清”等理论新观点。将苗医推拿方法整理归纳为推、揉、拿、按、摩、运、搓、摇、掐、捏10种手法,后被国内推拿学术界称之为“刘氏十法”。上世纪70年代,刘开远副教授同该校教师方丽群合作,将刘氏小儿推拿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写《小儿推拿疗法》一书,197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成果同年获湘西自治州科研成果奖。刘氏小儿推拿法,1988年6月,还拍成了电视教学片《推拿奇葩》,公开发行,将苗医小儿推拿疗法介绍给海内外。
在这时期,各地苗族医药的继承工作从药物资源调查,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到“一根针,一把草”的临床应用,以及开展部分有效成份的实验室筛选工作都取得较好成效,起到苗族医药的继承作用,也为今后苗族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基础。